|
講者:李潤生居士
文:鄭偉漢 九一年八月 原載於第二十二期《普明雙月刊》 |
在佛家方面,輪迴學說並非釋迦牟尼所始創,在吠陀文化時期, 遊牧的阿利安民族,把其讚歌編成為四吠陀,於中更把人分為四大類別(四種種姓):
(1) | 婆羅門(僧侶) | 再生族 |
(2) | 殺帝利(武士,統治階級) | |
(3) | 吠舍(商人) | |
(4) | 首陀羅(賤民) | 生族 |
這是一種不平等的觀念,除首陀羅之外,其他類別皆是再生族,可以修行, 輪迴直至與梵結合為止;而賤民全是一生族,不可以再生, 並受到種種不公平的對待,如不可以喝井水,乘車馬等等, 針對這些種族間不平等的分野,佛家創做了一種平等的革新的宗教。
初期的吠陀文化只是停留在讚歌的階段,其後到森林書、奧義書出現, 哲學思想及理論才得到發展,於中更承認有今生到來生之輪迴主體的存在: 假使令生與來世的主體各異,前後世之間便沒有關聯, 這便不可以稱做輪迴。由此他們建立一個受報者或自我的觀念, 雖然肉體會壞滅,但此自我不滅,在這一點上阿行安文化跟西方文化相接近。
推動輪迴現象的勢力,便是業力(行為力量)。推動力可以分為兩種:
(1)欲: | 如各位的前來參加法會便是意欲的表現。 |
(2)意志: | 由此產生善,不善的行為。 |
「業」便是依止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這個規律而運作的。 所謂異時因果,便是報應不在現生而是在來生。 在奧義書裡更用問答體反映此一理論:「有一婦人問其夫: 『今生與你恩愛,來生會怎麼樣呢?』 其夫答: 『人在世間有如尺蠖之蟲,由一塊葉轉到另一塊葉一樣, 過去世之善惡業,驅使人的生命到今生,再由今世之善惡業的勢用, 把人的生命帶到來世。未來世的遭遇如富貧等等, 全由現世的行為所決定。』」 在這故事中葉與葉代表不同世的各別世界, 尺蠖之蟲代表自我,而過渡的勢用則依止善惡的行為。
原始佛教的輪迴理論 |
在代表著原始佛教的四阿含經中,佛陀認為人是五蘊假體, 自私並不存在,離 色、受、想、行、 識以外,便沒有永恆, 獨立的自體,人只不過是五蘊所成的一堆合體。
對於輪迴的歷程,佛家有多種角度的看法, 而其中最簡要的便是四諦的說法:
(1)苦: | 世間輪迴之果。 |
(2)集: | 所積集的煩惱和業、為世間輪迴之因。 |
(3)滅: | 煩惱息滅、清淨、離苦的境界,為出離之果。 |
(4)道: | 出離之因。只有修行(八正道等)才可以消滅煩惱, 擺脫輪迴的困縛。 |
從另一個角度看輪迴歷程的,有十二有支進一步解釋苦集二諦。
(1)無明: | 過去的盲目衝動, 接近奧義書的「欲」。 |
(2)行: | 過去的行為,
由無明推動, 就算世間的善法, 由於未得清淨,
多少都與煩惱相應。 由無明與行這過去二因, 生現在五果 (即識、 名色、 六入、 觸 和 受)。 |
(3)識: | 入胎識體。 |
(4)名色: | 名 - 精神現象; 色 - 物質身體。 |
(5)六入: | 六根,識入胎後,在母胎長出。 |
(6)觸: | 出世時接觸世界。 |
(7)受: | 苦樂及不苦不樂的感受。 以上便是現在世五果,這五果是一個接一個地延續下去的。 |
(8)愛: | 對事物的愛欲貪求。 |
(9)取: | 執取和追求。 |
(10)有: | 由愛、
取所得的業決定來生所生的世界 - 欲界或色界或無色界。 以上便是現在世作業的三因。 |
(11)生: | 當今生完結,今生積集的煩惱引起來世的 識、 名色、 六入、 觸、 受等五種果報。 |
(12)老死: | 由此來世,生命都亦會作業, 直至其完結便是老死。 |
在有漏的世界,佛家以六道來分類。有人以為今世生天,下世必然為人等, 依循六道之次序輪轉不息。其實不然,佛家認為今世生天,下世可以再生天, 或地獄,或餓鬼等任一道,每一道皆與其他五道相通,而來世之去向, 取決於現生的行為,而不是依據一定的次序,這套理論誠然比吠陀文化更周密, 更完整。可是在解決輪迴問題上還有一定的困難:
(1) | 諸行無常,世事變化,作業後如何保持其勢用, 以招引果報呢? |
(2) | 輪迴主體由五蘊組成,一期生命完結之後, 五蘊旋即流散,如何可作輪迴主體呢? |
部派的理論 |
在有部以外,還有經量部,此部主張種子學說,所謂種子, 並不是指一粒粒的植物種子,而是功能的意思,由此功能招引果報。
以上理論解答了第一個問題。
對於第二個問題,犢子部提出非即蘊非離蘊的勝義補特迦羅為感果的主體。
至此,上述兩個問題在表面上已獲得了解決,可是新的問題繼而出現:
(1) | 「無表色」與「種子」當攝持在何處以作感果功能呢? 五蘊離散,種子散失,如何保証甲做業,甲受果而非其他人呢? |
(2) | 「勝義補特迦羅」也屬於「我」之類, 有違原始佛教的「無我」精神。 |
唯識家的理論 |
(1) | 建立「阿賴耶識」為作業及感果的主體,「阿賴耶」有三義: | |
能藏 - | 賴耶能攝持種子,透過善惡業後的餘勢種子可熏入賴耶。 | |
所藏 - | 為生命個體的種子功能所藏的地方。 | |
執藏 - | 我愛執藏。唯識家在賴耶外,更立「末那」識, 執著賴那見分為我,執取不捨,並恆與我癡、我見、我愛及我慢相應。 | |
(2) | 建立「名言種子」及「業種子」以為作業的功能及感果功能。 「新種子」便是感果的潛能,一期生命以後,此「新熏業種子」便為增上力以感招來生果報。 |
在人一生之中所作種種善惡業的所餘勢用,能令「阿賴耶識」產生變化熏業, 在這一點上便與常住不變的神我不同。如是種子不斷現行, 「阿賴耶識」變現根身及器界等總報,名為真異熟。另外,現世之福, 非福等別報,名異熟生,皆由往昔作業所熏入賴耶的種子所決定。由有賴那的緣故, 種子便不會消失,惟除道諦之外,終不能伏斷有漏種子。
種子之所以能產生不同的果報,全由業種子的激發。在一期生命完結時, 以業種子為增上緣,激動根身,器界的種子,真異熟便出現。另外, 由業種子所鼓動的六識,便變現種種福,非福報,這便決定人生的苦與樂。
業種子在感果之後勢力便減弱消失,所以說為有受盡相。至於名言種子,並無受盡相。
你看唯識家的理論能否解決上述的困難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