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我成長
陳家寶
原載於2005年5月《普明快訊》

數年前,美國有一位教師,曾做了以下的實驗:她私底下對班上長有藍眼睛的學生說:「根據科學研究的結果,藍眼睛的孩子是比棕色眼睛的孩童更聰明,這是一個很大的秘密,只有你們知道。」在此之後,她發現這些藍眼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不少,他們的成績也進步了,但更重要的發現是他們的行為也改變了,一些以前慣於不守秩序的學生,也變成好學生。幾個星期後,她又私下對棕色眼睛的學生說同一番話,而結果也是一樣,棕色眼睛的學生無論在成績上和行為上都有明顯的改善。

從這個實驗,可以證明「自我形象」對一個人的重大影響。這些藍眼睛和棕色眼睛的學生,在實驗前後根本仍是同樣的人,但老師的一番話令他們對自己有不同的看法,他們由於相信自己的能力比別人高,增加了自信,結果學習表現和行為都馬上改善。這個實驗證明由積極資訊所產生的正面形象,對個人表現可以引起重大的影響,而消極的訊息,則會令人產生負面的自我形象。另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,就是小孩自我形象的可塑性,比成年人為高。

一個有良好自我形象的孩子常常感覺自己是受人歡迎的,因而充滿自信,能積極克服困難。自我形象差的孩子則常常會感覺自己不能令人滿意,自卑、膽怯,怕做錯事。自我形象一旦形成,不易改變,所以從小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,孩子將會終身受益。

自我形象的形成,從西方心理學來分析,是始自孩童時代,除了受到先天性因素的影響外,後天環境的培育,亦非常重要。若孩子在出生時有先天性的缺陷,父母又不能接受現實,備受負面訊息的影響,這樣要為孩童建立一個正面的形象,是極其困難的。相反地若父母能多一點發掘孩子的優點,沖淡由先天性缺陷所帶來的負面衝激,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,同時對父母的自我形象,亦有正面的作用。

從佛教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,用唯識思想的十二緣起來闡釋生命的流轉,則自我形象的成長,始自在母胎形成生命時。要培育孩童的自我形象,母親在懷孕時已需要預備,因為胎兒在這時候只受母體的內在環境所影響。若從業感緣起的方向來闡述,則在懷孕前,於預備接受新生命的誕生時,已可以多做準備的工作了。


返回 普明佛學會 散文閣